首页

初九人字拖

时间:2025-05-25 16:31:46 作者:文化观察:除了“杭州六小龙” 浙江数字文化还有什么? 浏览量:16041

  中新网杭州5月23日电(林波)近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上,杭州“六小龙”——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企业代表的数字文化“尖兵”,成为展区最吸睛的一部分。

5月22日,浙江展区的机器人、机器狗吸引大家的目光。 (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供图)

  当杭州“六小龙”以炫酷的AI和机器人等技术成为焦点时,人们不禁要问——除了“杭州六小龙”,浙江的文化版图上还有什么?

  浙江拥有“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的厚重历史,古迹遗存、文献典籍等文化资源更是灿若星辰。

  毫无疑问,深圳文博会上的人形机器人跳舞、AI生成影视、元宇宙文旅等黑科技,展现了浙江在“文化+科技”领域的领先实力。然而,若将视线稍稍偏移,便会发现,浙江的文化魅力远不止于此。

  浙江的文化产业不是只有“未来”,还有“过去”和“现在”。

  据悉,本届深圳文博会,浙江展区以“文化与科技共融,历史与未来辉映”为主题,组织了该省90家重点文化企业及特色展示项目参展,共设置“文化名片”“数字未来”“古韵今辉”“非遗文创”四个板块。

  良渚文明是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浙江之窗”。

  “文化名片”板块,展现了良渚玉鸟光影,其顶部造型如钱塘江潮奔涌,而良渚神徽纹则以数字肌理层层叠合,在虚实之间构建“水润天青·玉映文明”的叙事。

  与此同时,其核心展项《良渚·文明之光》通过3D建模,让观众“触摸”五千年前的文明温度。

  “良渚不仅仅是历史,它还可以通过科技活起来。”据“文化名片”板块工作人员介绍,良渚元素被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成为浙江文化输出的重要符号。

  这种“古老文明+数字表达”的模式,正是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路径——既扎根历史,又面向未来。

  而今,杭州良渚遗址古城公园正利用虚拟化、数字化展示,丰富遗址展示体系,建成良渚古城数智体验馆,投入多个互动装置,让群众能够真正“看懂良渚、读懂良渚”。

5月22日,参展商了解浙江科技产品。 (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供图)

  在“古韵今辉”板块,越窑青瓷的釉色在灯光下流转,宋画中的生活场景通过VR技术重现,丝绸技艺被融入当代时装设计。这里没有高冷的文物陈列,而是以互动体验让观众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我们不是简单地展示老物件,而是用现代设计重构传统美学。”一位参展商以丝绸制成的文创包为例说,“比如这款包,图案来自宋代山水,但剪裁是国际化的,年轻人很喜欢。”

  如果说“古韵今辉”是传统的升级,那么“非遗文创”板块则展现了文化如何赋能乡村。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金东面塑等非遗不再局限于老匠人的作坊,而是通过跨界合作,成为潮玩、文具,甚至是游戏IP。

  以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为例,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2010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5年3月,木活字印刷技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钏巧在瑞安展示木活字印刷作品。 周健 摄

  木活字印刷技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钏巧表示,在瑞安,各类充满木活字元素的艺术装置、展馆建筑分布在乡村的角角落落,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点”,实现了非遗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双赢。

  这种“非遗+”的模式,正是浙江乡村文化振兴的缩影。

  从良渚文明到数字未来,从宋韵雅集到非遗共富,浙江既有“六小龙”的科技锋芒,也有五千年文明的深沉底色,更有非遗共富的民生温度。(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司法部:行政罚款决定要充分考虑社会公众切身感受

由于朱子等许多学者大儒汇集在此,以文论道、授课讲学,武夷山一度成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文化中心。朱子理学思想从蜿蜒的九曲溪一路奔流,汇入东亚文明的大江大河,对儒家文化圈产生了旷日持久的社会影响。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盼技艺薪火相传

汪文斌说,日方应正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同利益攸关方,特别是与周边邻国进行充分协商,以负责任的方式处置核污染水。随着越来越多的福岛核污染水被排入大海,尽快建立一个由日本周边邻国等利益攸关方切实参与、长期有效的国际监测安排的有效性日益凸显,国际原子能机构应为此发挥应有的作用。日方应全面配合,严防核污染水排海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生产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4月16日,位于福建省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奥弗锐(福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按摩椅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赶制订单。该公司是一家集研发、制造和营销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生产智能按摩椅器具,年产按摩椅20多万台。近年来,当地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导、金融服务和减税降费等多项措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区内规上工业企业朝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习言道|从三对关系,读懂习近平的两会关切

7月5日电(林卓玮)2024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值此之际,专访尼泊尔前总理、尼共(联社)资深领导人贾拉·纳特·卡纳尔(Jhala Nath Khanal), 分享他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及成就的观察。

当前最紧要的任务,金融监管总局三天连发两文!李云泽赴现场督导!

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得到依法保障。藏语言文字在卫生、邮政、通讯、交通、金融、科技等领域都得到广泛使用。公共场所设施、招牌和广告都可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藏文标识,随时可以收听收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藏语文的节目。中小学校均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和藏语文课程。截至2022年底,西藏公开发行藏文期刊17种、藏文报纸11种,累计出版藏文图书7959种、4501.3万册。2015年,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藏文词汇》正式发布。全国藏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于2018年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审定的藏语新词术语》,包含藏语新词术语近1500条;2022年发布《党的十九大以来藏语新词术语(汉藏对照)》,包含藏语新词术语2200条。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